中国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给舞蹈领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舞蹈文化,如何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吸收外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经验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这些问题给予了积极的解答。
为观照国际舞蹈艺术提供新思路
以往的中外舞蹈交流活动以及相关研究,对我们认识世界舞蹈文化及其现象带来根本性推动,让我们对西方舞蹈的发展状况及其经验,都有了从无到有的认识。然而,也存在着不足,即我们以往的介绍和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到“世界舞蹈发展”时,眼光多聚焦于与我们相对应的西方。这样的视角,是由于西方在资讯及其传播上较为发达,在影响力上也易于展开所致。
我们在获得了西方主流舞蹈经验的同时,形成了对其他国家舞蹈文化重视不足的现象,形成了我们在世界舞蹈文化认识上的局限与偏差,让丰富而多元的世界舞蹈文化无法足量而及时地为我们提供营养。
世界舞蹈文化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国度的舞蹈文化都有其独特而成熟的成长经验。“一带一路”倡议的视野,为我们观照世界各民族舞蹈文化带来了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也影响着我们认识世界舞蹈格局及其演变的观念。
为世界民族舞蹈带来新视野
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格局中,西方舞蹈只是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把世界舞蹈分为两大类:“主流”舞蹈和“世界民族舞蹈”。
所谓“主流”舞蹈,是指地域较模糊、可被世界各民族共同用来开发的舞种,比如芭蕾舞和现代舞。在肯定西方舞蹈是世界舞蹈文化组成部分的同时,也不能漠视西方舞蹈文明在当今世界格局和环境中的“主流性”。我们发现,这些“主流”舞蹈形式,在不同的国家都会被熏染上其国度的特质和被赋予风格性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核心动作审美理念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一定的恒定性,其形式特征也有其自主逻辑,并不以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轻易变动。因此,我们把芭蕾舞和现代舞这类具有“共有基因”的舞种,归类于世界“主流”舞蹈的范畴之中。
除了这些“主流”舞蹈形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舞蹈形式,由其鲜明的地域性而形成的民族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暂且把这类舞蹈形态称之为“世界民族舞蹈”,即每个国家所独有的民族舞蹈形态。
“世界民族舞蹈”在中国舞坛还是个新概念。它的提出,借用了音乐学界已展开的研究逻辑体系。在音乐学界,“世界民族音乐”的概念已经确立,自中央音乐学院最初采用其概念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已迅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和采纳,成为全国各地许多音乐院校的前沿教学内容,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在不断问世,而由中央音乐学院发起成立的“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加入,并产生许多内容新颖而丰富的研究成果。
与音乐文化相同,“世界民族舞蹈”的研究视角以及开拓和成长也是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国际舞蹈新格局中的美人之美
舞蹈艺术不仅装扮着艺术舞台,也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并以其独具的美感为世人带来审美的滋养和身份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提供了关注各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新契机,充分尊重各国在舞蹈艺术上的成果,也成为中国舞蹈学者的新课题。
在向各国舞蹈界学习时,费孝通关于“美美与共”的论点为我们奠定了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理性前提,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他国舞蹈艺术时指明了方向。世界舞蹈艺术呈现出各美其美的状态,每个国家都因其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流播,滋养出其独具魅力的舞蹈形态。
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舞蹈艺术在人类彼此的沟通上更直接、便利、快捷有效,成为不同种族之间较为便捷的交流工具。通过没有障碍和壁垒的交流与沟通,人们在尽情宣泄自我情感的同时,也让彼此获得在心灵上的相互感染及感动,产生最有价值的交流结果和成效。
通过各国的舞蹈艺术,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生态所滋养出的不同的舞蹈形态,这些形态扎根传统,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达和传播平台。而舞蹈本身就是一个传递文化的绝佳窗口。这种各具优势并“各美其美”的理想状态,为人类不同民族间的相识与相融带来了契机。
通过艺术的沟通,不同国度和种族的人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这种态度和愿望,在彼此间“美人之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民心才得以相通、相融、相敬、相重。
“一带一路”倡议在强化各自价值的同时,也为人类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建设性的思路。通过舞蹈艺术的展示和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会进一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