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现场,来自全国的艺术院团、院校的演员和学生共献上32部舞蹈作品,尽显古典舞气韵之美,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的新气象,令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此次评奖中,许多年轻编导尝试将中国古典舞语言体系和现实题材相结合,专家认为《守灯人》《心有灵犀》等作品立意深远,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实践。
《守灯人》以宏观的历史视野,运用中国古典舞的韵律,表现了海边守灯人日复一日的坚守。这种“工匠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令观者动容。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若一个舞蹈作品在思想情感上与现代人没有任何交流,那根本没有创作的必要。古典舞亦是如此。在创作之初,我们就要找准创作方向,清楚创作目标。”
“此次比赛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家不再注重炫技了,更关注格局和思想。这是近年来古典舞非常好的转变。”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说。
相较往届,本届古典舞评奖作品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思想立意更加宏远深刻,有取材于古典诗词的《白头吟》《雁丘词》《观沧海》,有反映古代人物形象的《纸扇书生》《齐天大圣》《宁采臣》,有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拱卒》《南音舞韵》《心存汉阙》,还有传达忠义报国情怀的《忠烈英魂》等作品,打开了古典舞创作的新局面。
古典舞呈现出新气象的同时,也依然存在作品趋同、模仿等诸多老问题。如表演的舞蹈只有古典舞标志动作,表现内容则不知所云;群舞队形总是四方形、三角形、蛇形等,缺乏新意。更突出的问题是题材上的空洞与趋同,如《问月》《月下独酌》演的都是“月下李白”。
“怎么会有那么多‘失恋的古代小鲜肉’?”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舞蹈系副教授韩谨的一句调侃引起众人关注。
“创作,就是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重复和模仿,只能发生在古典舞教学课堂上,而不是舞台上。”王伟说。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指出,此次参评的部分作品是课堂训练成果,与具有表现力的完整舞台作品还有一定距离。“这需要编导进一步深入了解古典舞的动作风格与原理,从而使创作更加完整。”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直言:“这几十年来,我们研究的都是技术动作的规律,细腻到连头发丝的规律都在关注。但在美学、哲学、动作语意学层面的研究,我们没做,何谈心得?仅对形而下的方面轻车熟路,那么所有形象在我们的脑中就是套路。如此,怎能有个性、有新的创造?这是我们舞蹈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待解决的大问题。”